在《美第奇效应》一书中,创新专家弗朗斯·约翰松把思维分为单向思维和交叉思维,并提出:当我们的思想立足于不同领域、不同学科、不同文化的交叉点上,就可以将现有的各种概念联系在一起,通过优势和观念之间产生相互碰撞、融合,产生1+1>2的效果。
首先,企业家们偏爱跨界
几年前最著名的跨界莫过于褚时健和他的褚橙。红塔集团原董事长“烟王”褚时健85岁种植冰糖橙,数年后东山再起,这已经成为一个大众化的励志故事。
李宁也是著名的跨界企业家,他是20世纪杰出的体操运动员,在体操界被誉为“体操王子”,在其运动生涯中,一共获得了一百多枚金牌,其中包括14项世界冠军。他退出体坛,又转战商场,并成功地创造了一个中国体育用品的标杆性品牌“李宁”,2022年李宁集团收入达258亿元人民币。
实际上,在跨界的创新潮流中,不仅是企业家,还有艺术家、经济学家、科学家、导演等等都喜欢跨界。
所谓演而优则导,这已成为娱乐圈的一大现象,徐峥、吴京、陈思诚等演员,都纷纷走上了跨界当导演之路,且收获了不俗的口碑与票房。徐峥在导演了人在囧途系列后,又跨界当监制推出了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收获了30多亿票房;吴京导演的战争动作片《战狼》系列获得62亿的票房,跨界投资的《流浪地球》,更是引发了中国科幻热。
演员的跨界当然不限于导演这一条路,著名演员施瓦辛格从健美选手起家曾5次获得“环球先生”头衔、7次获得健美界“奥林匹亚先生”称号。他后来步入政坛,两次作为共和党候选人当选加州州长。他卸任州长后还在不断跨界,涉足了图书出版、综艺主持等多个领域。
作家跨界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职业延伸现象。在大多数人印象中,余秋雨标签是学者、作家,其作品《文化苦旅》、《中国文脉》、《千年一叹》等影响着一两代人。其实,余秋雨还有一个特殊身份――古迹碑文书写者。跨界书法的不止余秋雨,作家圈还有贾平凹、莫言、陈忠实、张贤亮等。
当然,也有人跨界到作家行业。例如拥有“食神”之称的美食家蔡澜,不仅拍摄过《蔡澜叹名菜》、《蔡澜叹世界》等电视节目,他还出版了100多部文学著作。
文艺领域之外,科学家跨界起来也异常“疯狂”。比如近代成就最高的物理学家之一尼尔斯·玻尔,他提出的原子量子化模型,奠定了量子物理的基础。而有趣的是,玻尔和他的弟弟——数学家哈拉尔德·玻尔则是足球运动的疯狂爱好者。兄弟俩一个担任守门员、一个担任前锋,还同时为当时丹麦顶级足球俱乐部效力。
在跨界领域,还有一位神奇人物——“民间科学家”郑晓廷。郑晓廷曾经是山东金矿矿长,到了2009年金矿被收购后,他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跨界之路,此时,郑晓廷已经是55岁了。他选择的跨界领域竟然是古生物研究。目前,郑晓廷已经在国内外权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0多项研究成果,其中10多篇发表在世界顶级的学术期刊诸如《科学》、《自然》。当然,郑晓廷最卓越的贡献则是他一手组建的“天宇”博物馆了,这家博物馆收藏有1200多件恐龙化石。
如果按时下流行来说的话,以上的这些人都是斜杆青年,这个源自《纽约时报》专栏作家麦瑞克·阿尔伯撰写的书籍《双重职业》的词语,是指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。斜杠青年如今越来越流行,已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生活方式。而这也恰恰说明,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拥有跨界思维。思维是一切行动的源泉,可作用于所有领域,具有引领性、决定性的作用,跨界思维能帮助我们拆除思想的藩篱、打破观念的界限。只有思维跨越没有界限,创新才能永无止境。
在心理学上,有一个“心理饱和”效应,它指的是如果执着于只做一件事情,数十年如一日,这样反而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。所以,适当跨界或许还会成就“意外之喜”。时下,跨界发展已然成为一种职业和人生潮流。可以预见,在未来会有更多的跨界人物出现,并带来更多领域的跨界创新。
更多行业观察文章和跨界战略案例资讯,请关注凯纳战略咨询官方网站http://www.cannor.cn;凯纳营销咨询集团,中国十大策划机构,跨界战略引领者,云南白药牙膏全案品牌战略咨询公司。